whos.amung.us

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

蘋果搞什麼2

本身為資訊傳播系學生,透過課業上所學能夠對賈斯伯的蘋果公司,來做一點學理上的解釋分析其優點。

對於apple的概念,想必大家會想到創新、簡約的外觀以及容易操作的使用界面這幾個主要重要觀點;首先以創新來論述,近年來,「創新」已成為舉國一致性琅琅上口的流行辭彙,從政府到企業、從媒體到學校、從製造業到服務業,幾乎任何想法和作法都必然冠上「創新」兩個字。

而相對而言,創新似乎是口號喊得多,而真正實現得少,這背後原因何在?

實現創新,不同於過去那種在原有基礎上所從事延續性的努力,就某種意義上來說,其本質代表一種「創造性破壞」(creative destruction),也就是對於原有思惟和行為的破壞、甚至顛覆,這和人類的天生慣性是衝突的。

其次,創新並不等於某種新技術、新製程、新產品、甚至新的經營模式的發現與作為,而是代表一種新的思惟方式和組織文化的產物,沒有一種支持「創新」的組織文化,即使偶有變革或突破,往往也只是曇花一現草草收尾而已。

一種支持「創新」的組織文化,其核心在於某種價值觀念,譬如說一個組織所關心的,是為了眼前的「效率」,還是為了創造更大的「效果」,是為了更熟練地利用現有的資產,還是為了創造「效果」而去尋求「資源」;是為了節省「成本」還是為了創造「機會」,這些都代表價值觀念上的重大歧異。

世界上在創新方面表現卓越的企業而言,他們的許多行為就根源於某些特殊的價值觀念和作為。就如同我所介紹的apple就符應了這個特質。

蘋果顛覆傳統的設計,沒讓使用者感到困惑、難以接受,將其「創新」運用到使用者界面上,其簡單一致性的外觀及作業系統,達到令消費者增加其易用性及使用的空間,其宗旨雖為創造性的破壞,但是其運用了人們的慣性原則,「最小努力原則」來吸引消費者運用其產品內容及外觀上。

Sense-making


另外提到對於使用者的設計,應用在資訊服務上,我以意義建構理論的應用,不僅在系統及資訊加值上,都可以探究出新科技的應用應該符合使用者的動機及情應與背景,以下為意義建構理論的意義。
意意義建構論在1976年由Dervin發展,十年後成為圖書資訊研究典範轉移,是由系統為中心轉移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典範的核心。在20世紀最後幾年,意義建構搭配了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技術,發展成為一套成熟的方法論,近來「資訊行為」研究興起,此方法論導向對資訊需求、尋求、與使用的脈絡與程序的理解,與初期圍繞著人類資訊需求的「情境、鴻溝、使用」不同,後期的方法論發展強調「動詞(Verbing)」(Dervin, 1993),而讓LIS學者能超越簡單的分類分析,而達到對資訊活動的整體理解。

Brenda Dervin的「意義建構(Sense-Making)」是一解釋溝通、資訊與意義之間關係的概念性工具,Sense-Making 認為資訊研究應由來源強調轉向使用者強調的方向,這種轉向,視「資訊尋求與使用」為一種「溝通實踐模式」。

在意義建構理論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概念:bricolage。這個由法文來的概念,原義是DIY,後來引申為透過手邊可以取得的資源做出想要的工作,大概就像是「馬蓋先」運用工具的急智來解決窘境,因此應用在對於資訊的設計,可以增加其適用性。

意義建構方法論被應用在傳播、圖書資訊等研究領域,此方法論用在各種資訊場域的研究,以及與建構主義、批判研究、文化研究、女性主義、後現代論、共產主義(Communitarian)等觀點並用。

綜合了以上觀點,蘋果的產品不是科技創新,而是結合軟體、做人機介面的創新。從個人電腦起家的蘋果,每次進入新領域的策略,不會追隨前人腳步,一定主動重新定義遊戲規則,讓更多使用者能方便操作,也能讓商品被廣泛接受;無論是電腦或手機的應用,想像空間都變得更大,對使用者來說,操作也更容易,整支iPhone只有一個回到首頁的按鈕,其他所有的功能,隨著螢幕的變化,撥電話、上網、選音樂、看照片,都在兩指之間,姆指食指輕輕一撥,就可以放大或縮小畫面,姆指食指輕輕一撥,就可以放大或縮小畫面,這樣創新讓更多使用者能方便操作,也能讓商品被廣泛接受。


對於i phone的議題,以下Youtube的分析,我覺得解說的很好,雖然是大陸人作的,不過他將技術與生活解構的非常好,有興趣的看一看,講得很好喔!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yvmZ_gYsSg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dVRn9vUeL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追蹤者